浙江化工垃圾焚烧炉资讯 | 浙江化工垃圾焚烧炉新闻 | 浙江化工垃圾焚烧炉图片 | 浙江化工垃圾焚烧炉百科 | 浙江化工垃圾焚烧炉博客 | 返回首页
能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浙江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重化工业所带动的高能耗产业快速发展,以居住、汽车、家电等高能耗消费需求的快速升级,能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加之近年来各类能源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使我们对经济的增长方式、生活的消费方式、能源安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引发反思。本文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分析,提出我们的建议,以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部分 浙江能源消费现状及价格上涨情况
一、浙江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存度不断加深
1.浙江能源消费总量迅速扩张。浙江近三年的能源消费增速均在十个百分点以上,2003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952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0%;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达1082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3.6%;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1203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2%,其中消费煤炭9680.8万吨(原煤与洗精煤)、电力1642.3亿千瓦时、石油制品1931.9万吨。煤、电、油三大常规能源消费与上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0.7%、15.7%和7.3%。近年来浙江能源消费尽管增速有所回落,但总量的扩大有目共睹。
浙江居民伴随生活质量提高,对能源消费需求增速惊人。浙江人均GDP自2000年超过1600美元,2005年达到3400美元,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电器普及、升级;人均居住面积成倍增加;出行方式逐渐向私人汽车转化,生活质量的改善直接导致对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耗电量从2000年的319千瓦时,上升到2005年的656千瓦时,增长105.6%;5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电费和燃料支出增长了57.5%和99.0%。
2.浙江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浙江作为能源小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迅速扩张,使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2003、2004、2005三年,全省全年从省外调入和进口能源总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2.2%、16.1%和9.4 %。
3.浙江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从投入产出产业关联的直接消耗系数来看,“十五”期间整个经济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能源产业的直接消耗在上升,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从1997年的0.80、0.60、1.08上升到2002年的1.20、0.69、1.23。2001-2005年浙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99、1.12、1.02、0.94、0.87,平均比“九五”时期上升73.7%,高耗能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中占有更大的比例。
二、近年来主要能源价格进入持续快速上升通道
1.国际油价涨势迅猛,高油价时代提前来临。2003年以后,受美伊战争和国际局势趋紧的影响,国际石油脱离90年代10-25美元/桶的价格运行区间,出现节节攀升势头。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WTI)自2003年年初的每桶30美元逐步上升,到2004年6月份冲破40美元,仅仅过了4个月在2004年10月冲破50美元大关,随后油价继续一路上涨,2005年7、8两个月上涨至70美元/桶价位,随后在2006年8月份创出80.3美元/桶的近20年新高,9月份开始稍有回落(具体见图1)。以原油价格年度涨幅计算,2003年上涨2.9%、2004年上涨34.1%、2005年上涨41.6%、2006年1-8月份上涨14.9%。
国际石油价格步入快速上升期,既有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引起原油供求关系趋紧的原因,也受地缘政治和产油区局势动荡、投机资本在原油期货市场兴风作浪等因素推波助澜。近期随着主要石油生产国加大原油产能、欧美国家纷纷加息调控经济增速,刺激油价上升的不确定因素大大缓解,使石油价格趋于回落,但低油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提前进入高油价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
2.煤炭、天然气价格上涨。重要能源的煤炭和天然气价格在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同时,也出现在消费需求拉动下的持续上扬。2004、2005年煤炭价格出现大幅上涨,2004年原材料购进无烟煤价格上涨31.3%、烟煤价格上涨40.2%;2005年购进无烟煤价格上涨15.3%、烟煤价格上涨12.8%。2005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8752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以上。煤炭价格上涨从根本上推动浙江能源价格走势,增加了冶金、化工等企业生产成本。
天然气价格和煤炭出现同步上涨,2005年上涨24.5%,2006年1至8月上涨21.4%。
第二部分 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
一、能源涨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能源涨价加剧潜在通胀压力。能源涨价一是引起石油类企业燃料购进价的上涨。2003—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的燃料动力类产品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8%、14.5%、15.5%,加大下游企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二是燃料价格上升,直接带动浙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003年—2005年,汽油、柴油、电、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其他燃料等居民消费能源价格上涨,对CPI上涨贡献率分别为3.8%、6.68%、21.6%,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2.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外汇支出增加。浙江既是耗油大省,又是原油净进口省。石油市场油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石油进口贸易,油价上涨导致外汇支出增加。2003年至2005年浙江进口原油支付外汇从2.2亿美元增长到6.1亿美元,年均增速120.2%,仅这三年国际油价上涨浙江进口原油分别要多支付0.06亿、1.36亿和1.74亿美元。
二、能源价格上涨对农业的影响
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以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提高。尽管各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农资的涨价,但在成本推动下,仍难以抑制主要农资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上扬,给农民增收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1.能源价格上涨推动浙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浙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从2003年开始进入一个上升周期,2003年农资价格总水平上涨2.9%,2004年上涨13.2%,2005年上涨5.8%,2006年1-8月份下降0.7%。
(1)近三年化肥价格涨势迅猛。化肥生产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为主要原料,并要消耗电力,所以被称为高耗能产业,同时还有一定的环境污染。以煤炭为原料,每生产1吨尿素消耗1.2吨煤和1200千瓦时电,能源价格上涨直接提升企业生产成本,推动化肥产品涨价。浙江化肥价格连年上涨,2003年上涨2.3%、2004年上涨15.4%、2005年上涨10.0%,目前仍处高价位。主要化肥产品价格,2006年8月与2003年初比,氮肥上涨25.5%、磷肥上涨24.8%、钾肥上涨58.3%、复合肥上涨31.1%。
(2)农药价格涨幅低于原药价格涨幅。原油、煤炭价格、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增加,导致农药、原药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2003年初至2006年8月,甲胺磷原药价格上涨30%、草甘磷原药价格上涨17.3%、乙草胺原药价格上涨50.4%。与此形成反差的是,2003年至2006年8月,全省农药市场价格涨幅仅为7.2%、农药器械涨幅为6.6%。农药价格“水涨船不高”的现象固然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但也使部分农药生产企业在过度竞争后,用质量低下的产品扰乱农药市场,给农民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3)农用机油和农用薄膜价格大幅攀升。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带动农用机油和农用薄膜的价格上升。浙江农用机油价格上涨基本上与柴油同步,2003年初至2006年8月累计上涨36.4%。原油涨价造成农用薄膜原料生产成本上升,2003年至2006年8月,农用聚氯乙烯薄膜出厂价格上涨了49.8%,农用薄膜市场售价保持连续上涨态势上升17.2%(具体见表1)。
表1 2003—2005年浙江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
名称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1-8月
全省农资价格指数
2.9
13.2
5.8
-0.7
化学肥料
2.3
15.4
10.0
-0.6
氮肥
2.5
18.1
7.1
-3.2
磷肥
1.6
8.0
11.4
2.1
钾肥
1.1
20.9
24.5
4.8
复合肥料
2.7
11.7
10.2
3.7
农药及农药械
-0.9
4.1
3.7
0.2
㈠化学农药
-0.1
4.2
3.8
0.1
㈡农药器械
-0.5
3.4
2.5
1.1
农用机油
7.2
5.5
7.7
12.0
农用薄膜
2.1
5.7
6.6
1.9
2.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农民增收。近年来,政府为促进浙江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优惠,使农业机械普及率在农村逐年提高。200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111.27万千瓦,比200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039.68万千瓦提高3.5%。2003年全省农用柴油使用量为175.76万吨,2004年柴油使用量为186.16万吨,2005年柴油使用量为187.23万吨。而这三年柴油价格上涨,使浙江农民用油每年分别要多支出4.8亿元、6.3亿元和10.4亿元。能源涨价引起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普遍上扬,直接导致浙江农民农业生产支出逐年增长。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农业生产支出由2003年的266.1元,2004年升到270.2元,2005年升到344.7元,这三年人均农业生产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5%、1.5%和27.5%。油价、电价的上涨还带动农业生产服务价格的上涨,2006年前8月全省机械作业费上涨4.1%、治虫费上涨7.4%。据初步测算,因成品油价上涨,农民耕作一亩水稻机耕费增加15元,抽水费增加10元,机收费增加12元。能源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政府惠农政策的成效。
3.捕捞成本激增下浙江部分渔民陷于亏损境地。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水产品捕捞业在浙江东南部沿海地区农业生产中占很大比例,油价持续上涨对海洋捕捞产业发展、渔民增收带来了很大挑战。2003年下半年以来船用柴油每桶价格由500元-600元上涨至800元以上,使捕捞成本大幅提高。加上浙江近海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大大低于捕捞量,经济鱼类资源急剧衰退,根本形不成渔汛,出海捕鱼往往会入不敷出,导致近年来台州的临海、温岭等地半数以上渔民放弃传统冬汛,在1月份就提前回港休渔。今年上半年浙江象山县双拖渔船的捕捞效益低下,约有70%的渔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20%的渔船处于保本经营,只有10%的渔船略有盈余。象山县大小捕捞渔船一年的总用油量约为30万吨左右,根据现在柴油价格,象山县要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3亿元的用油支出。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扶持渔业的产业政策,但是主要能源价格上涨过快、渔农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范围广,抵消了政府优惠减免税费,使浙江部分渔民陷于亏损境地。
4.燃油涨价增加农产品物流成本。浙江农产品物流结构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居多,大部分长途贩运的农产品以初级形态为主,农产品运费与工业品相同,两者的运输利润却相差悬殊。在近几年汽油、柴油上涨较快的情况下,燃油成本成为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大头。加上有关部门加强对公路超载超限的查处力度,运输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更是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据测算,油价上涨和治理“双超”分别影响农产品货运成本上升30%和10%,利润下降30%—50%。针对农产品运输严峻形势,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浙江省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减免农产品货运公路收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
三、原油价格上涨对工业企业的影响
1.浙江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利润总额增幅与天然原油价格涨幅、产品出厂价格涨幅成反比。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使石油加工及炼焦企业的原材料购入成本大幅上升,给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企业利润空间明显缩小,效益一路下滑,部分炼油企业亏损严重。
图2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品出厂价格涨幅与利润总额增幅比较图
从图2可见,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品出厂价格涨幅与天然原油价格涨幅如影相随,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77,高度正相关。而企业利润总额增幅与天然原油价格涨幅、产品出厂价格涨幅却成反比关系。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浙江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品出厂价格随之上扬39.7%,但利润总额却从1999年的8.72亿元下降到6.31亿元,下跌27.6%;2001、2002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下跌,浙江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1%和5.8%,2002年利润总额增幅却高达81.5%;2003年至2006年6月,三年间浙江工业企业购入的天然原油累计上涨76.4%,浙江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品出厂价格三年累计上涨59.2%,而其行业利润却下降83.0%。
原因一是国内油价形成机制所带来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是沿用2001年制定的标准,汽、柴油零售价实行政府指导价:即国内汽、柴油价格与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挂钩,当三地市场价格平均涨跌幅超过一定程度,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公布零售中准价。这一定价机制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成品油价格涨幅往往滞后并小于原油价格涨幅,致使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以汽油为例,2006年8月与2004年同期比,国际原油价上涨了75%左右,而国内成品油零售价仅上涨40%。二是原油在炼油企业中所占的成本较高。通常原油成本约占炼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80%以上,该行业消耗了原油消费总量的72%左右。因此,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直接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经济效益受到冲击。
2.对浙江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冲击不大。近年来,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消耗原油占原油消费总量的8.5%左右,虽然受油价高涨的影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成本增长较快,但是由于国内对化工产品需求增加,其销售、效益情况均有所改善,高油价并未给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带来太大的冲击。2006年上半年,浙江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42.9亿元,同比增长56.1%,在37个行业大类中列第三位。
3.对浙江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的利润影响各异。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均比较接近石油产业链的末端,以基本石化产品为原料,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较大,对原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随着油价的大幅上涨,其赢利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价格传导能力。据专项调查显示,浙江26.2%的企业可以通过产品价格上升完全消化或消化大部分,45.8%的企业可以消化一部分,仅28%的企业基本无法消化。
(1)化学纤维制造业将部分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使近年利润增幅回升。
表2 2000年-2006上半年浙江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品价格变动与效益比较
年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
上半年
石油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涨幅(%)
39.7
-2.1
-5.8
12.5
16.0
22.0
23.7
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涨幅(%)
12.3
-14.9
-3.6
7.8
11.0
5.6
1.5
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涨幅(%)
235.8
-2.5
35.9
70.8
11.8
12.9
22.4
近年来,化学纤维制造业消耗原油约占原油总消费量的2.8%左右,其价格上升将带来化学纤维制造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表2观察,浙江的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品价格涨跌趋势基本上与石油加工业产品价格涨跌趋势保持一致。两者相关系数为0.753,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原油价格的上涨虽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该行业的利润空间,但由于服装行业近65%的原料是化纤,对化纤的需求非常大,在供求倾斜下,化纤企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一部分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使近几年化学纤维行业的利润有所好转。2005年浙江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为20.33亿元,同比增长12.9%,增幅比2004年扩大1.1个百分点。2006年上半年,浙江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4%,增幅比2005年扩大9.5个百分点,高于全部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
(2)橡胶制品业企业经济效益严重下滑。橡胶制品的原材料主要有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大了合成橡胶的生产成本并拉动天然橡胶价格上行。在图3中,我们以原油购进价格作为原油开采的替代源头价格,以顺丁橡胶作为中游合成橡胶代表产品。上游代表产品天然原油价格指数曲线与中游代表产品顺丁橡胶价格指数曲线交替上升,而处于下游的橡胶制品业产品价格指数曲线则几乎不受上中游产品价格大幅飚升的影响,一直在95—110的狭窄区间内波动,产品价格传导能力微弱。2005年浙江橡胶制品业利润总额仅为12.7亿元,同比仅增长2.9%,增幅比2004年缩小56个百分点。
图3 近年天然原油、顺丁橡胶、橡胶制品业产品价格指数比较图
(3)塑料制品业利润缩减。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料为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近年来,在原油涨价的带动下,聚丙烯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而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塑料制品行业,产品价格受制于市场供过于求状况,无法实现“水涨船高”,出现两头受压的不利局面。图4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以来天然原油、聚丙烯和塑料制品业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天然原油价格指数曲线与聚丙烯价格指数曲线交替上升,尤其是2004年聚丙烯价格上升势头更为凌厉,其涨幅超过天然原油涨幅,而处于下游的塑料制品业产品价格指数曲线一直在以100为轴心上下10多个百分点的区间内波动,价格上涨幅度明显低于聚丙烯价格上涨的幅度,但两者间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据测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1,存在一定的正相关。2005年浙江塑料制品业利润总额为43.97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比2004年缩小38.5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明显下滑。
图4 近年天然原油、聚丙烯、塑料制品业产品价格指数比较图
四、原油价格上涨对浙江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石油是交通运输业最主要的原料,无论是公路、水路、铁路、空运,都离不开石油作为动力,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直接加大了交通运输业的经营成本。
1.原油价格上涨使公路运输业步履维艰。浙江作为经济大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物流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省公路客运量15.2亿人,全社会公路货运量81448万吨。石油价格连续多次上调明显加大了浙江公路运输公司的营运成本。
以宁波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目前有客运班车1200辆,月行驶里程大约为1400万公里,消耗汽油大约300万升。今年90号汽油价格从4.01元/升涨至4.61元/升,油价的上涨将使公司每月多支出180万元的油费,全年就要多增加2000多万元的成本,企业的负担和压力明显加大。目前,由于各客运公司之间以及汽运与铁路之间竞争激烈,客运公司担心提高客车票价会导致实载率的下降,为缓解成本压力,部分客运公司开始停驶上座率不高、亏损的线路,同时适当提高短途客运的票价,但此乃杯水车薪。所以客运公司强烈呼吁政府部门能参照城市公交、出租车,给予一定的油价补贴。
2.原油价格上涨使城市交通陷入窘况。由于公交票价执行的是政府指令性价格,油价上涨导致的成本增加,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嫁出去,自行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使原本已比较困难的城市公交企业负担进一步加重。
据了解,1997年宁波公交总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中,燃油成本所占比例为12%,但到2006年中期,燃油成本所占比例已经达到25%,增加了13个百分点。高油价也使公交公司近几年亏损额逐渐扩大。2002年宁波公交总公司尚达到收支平衡,但到2004年已亏损7000多万元,2005年亏损额更是高达10500万元之巨,预计2006年亏损将继续扩大,达1.35至1.5亿元。公司高层人士表示,公司一方面通过自身努力,积极采用节油措施;另一方面继续向政府申请政策补贴,以解决油价上涨造成的经营困难。面对持续上涨的油价,公交公司单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已无力改变目前的窘况。
3.原油价格上涨改变出租行业的收入水平。在油价上涨所影响的交通行业中,出租车行业是受波及较大,社会影响较特殊的行业。
(1)出租车运营成本大幅增加。一方面车辆维护、企业管理费用大幅提高。以杭州为例,在2006年3月4日之前,杭州的出租车运价近十年没有调整。从2002年开始,杭州出租车实行大规模升级换代,使车辆维护、企业管理费用、经营权证费、车价、车辆保险费等费用直线上升。另一方面来自燃油价格不断飚升的压力。据调查,杭州出租车的单车每月运营成本从1996年的9234元上涨至2005年的15281元,涨幅高达65%。2006年3月26日、5月24日国家再次提高了成品油的出厂价格,90号汽油价格从4.01元/升涨至4.61元/升,0号柴油价格从4.10元/升涨至4.70元/升。对于月行程14800公里的桑塔纳出租车而言,每月将增加932.4元的油耗支出。即使是油耗较少的捷达出租车,按6.5升/百公里的油耗计算,也将增加577.20元的油费支出。
(2)出租车司机收入明显减少。由于出租车普遍实行承包制,油价上涨所增加的开支基本上都落在了出租车司机的身上。以杭州为例,由于出租车单车月运营成本的上涨,出租车司机的月收入已从1996年的2400元至3600元下降到2005年底的1250元至1880元。而杭州市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从1996年的729元增长为2004年的1853元,增长154%。司机的收入已低于全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 ,出租车行业甚至出现招工难现象。
(3)出租车公司利润下降。虽然油价的上涨对出租车司机的影响较大,但出租车公司也一样受到冲击。由于油价的上涨,出租车司机强烈要求出租车公司降低承包费用。面对出现的招工难等问题,出租车公司不得不降低承包费用。以宁波出租车汽车有限公司为例,帕萨特的承租价格由2004年的8980元/月下调到8100元/月;桑塔纳3000由2004年的8300元/月下调到7600元/月,基本上一辆车一年就少收入1万元左右。以目前公司257辆出租车计,一年就少收入257万元左右。
(4)各地相继调整出租车价格和油价补贴政策。面对油价的再次上涨,各地相继出台调整出租车价格,使2006年6月的全省出租车价格比2000年上涨28.0%。同时一些地区还出台了出租车油价补贴政策,如宁波市7月份出台了每辆车补贴752元的政策,杭州、宁波等城市实施燃油附加费,大大缓解了出租车司机和公司压力,一系列政策支持为缓解出租车行业成本推动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部分 能源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从电器设备的普及、升级到家用汽车跨入普通百姓的家庭,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对能源的依存度不断加大。但是随着煤炭、电力、成品油、燃气等能源产品价格轮番上扬,能源问题正在逐渐困扰普通百姓的生活,人们的能源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将因此改变。
一、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了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商品及服务价格的上涨
近几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从5年前的每桶17美元持续飚升,最高冲至80美元,全球进入到高油价时代。油价的攀升给生产领域带来压力的同时,对于消费领域产生的影响也较为明显,部分与城乡居民生活相关的商品及服务价格大幅攀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的通胀压力。
1.油价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基本分类中,与国际原油价格高度相关的成品油、交通费以及燃料等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变化。2003年,浙江汽油、柴油及液化气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0.6%、8.2%和14.1%,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15个百分点,拉动率为4.3%,成为影响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转跌为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油价的继续攀高,与之相关产品价格涨幅不断扩大,对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拉动率也不断增强(见表3), 2006年上半年,浙江汽油、柴油、市内交通费、长途汽车、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17.4%、17.8%、9.5%、9.2%和19.3%,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49个百分点,拉动率达15.6%,比2003年高11.3个百分点。
表3 油价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拉动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上半年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1.9
3.9
1.3
1.1
油价上涨对价格总水平上涨拉动率(%)
4.3
4.7
12.3
15.6
2.成品油价格多次上调。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严重倒挂,为了解决石油供求矛盾,减少炼油企业的亏损,近年来国家多次调整成品油的价格,资料显示,自2002年-2006年的四年半中,国家对成品油的调价次数多达18次,浙江成品油价格涨多跌少,基本上呈直线上扬态势,尤其是2006年3月份和5月份连续两次大幅上调,使得浙江上半年汽油和柴油零售价格在前三年上涨10.6%和8.2%、11.4%和9.4%、15.5%和14.0%的基础上再度攀升17.4%和17.8%,与2002年1月份相比,6月份全省(以杭州地区为例)汽油(90#)和柴油(0#)的基准价分别从2.0元/升和2.05元/升上调到4.18元/升和4.27元/升,涨幅达109.0和104.2%,超过一倍以上(见图5)。
3.液化石油气价格屡创新高。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液化石油气价格与石油价格的变动高度相关,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攀升及在高价位上持续震荡,自2002年下半年起浙江液化石油气价格出现三个波动周期,呈螺旋型上升态势,价格水平不断刷新历史最高(见图6),尤其是2006年1月份,全省液化气价格比2002年上半年翻了一番,涨幅达96.6%。据对全省十一个城市的调查,在价格最高的1月份,全省液化气价格突破了90元/瓶大关,城市平均价格达90.4元/瓶,其中温州市以接近百元的价格(99.2元/瓶)位居全省最高,比价格最低的2002年4月份上涨了120.5%,金华市、舟山市、丽水市、台州市、湖州市等城市的价格涨幅皆超过100%。
4.国内客运票价不断上扬。随着成品油及天然气等能源产品频繁涨价,交通运输业成本与加价压力的矛盾不断扩大,尤其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为了减轻城市公交和出租车经营的压力,2005年起浙江各地陆续上调了公交车票价和出租车费,再加上长途客运较为频繁的自发涨价行为,全省交通费价格不断上扬,与上年同期相比,2006年上半年浙江公共汽车票价格上涨9.7%,出租车价格上涨10.2%,长途汽车票价格上涨9.2%,轮船票价格上涨4.0%;随着航油价格不断上涨,在机票价格常年打折的情况下,航空燃油附加税却一路上扬,2006年以来连续两次上调使得燃油附加税成倍增长,在国内航空中,800公里以上航段的燃油附加税从40元涨至100元,800公里以下航段从20元增至60元,涨幅达2倍,这使得油费在乘客乘机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
二、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一)油价上涨带来的直接影响。油价的上涨通过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机制拉动了一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价格上扬,加大了居民生活的额外支出,影响部分居民的生活质量。
1.低收入户家庭生活压力较为明显。作为居民居家过日子的必需支出,液化石油气价格的上涨使得城乡居民燃料支出大幅增长,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低收入户家庭尤为明显。据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浙江城镇20%低收入家庭人均液化气支出为86.2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7个百分点,占居住类支出23.9%,支出比例比上年同期扩大5.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9.0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居住类支出比上年同期下降8.9%。高幅增长的燃料费支出使得部分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居民,改用电磁灶、微波炉、电水壶等,经济条件差的困难居民则重新用起了蜂窝煤或煤球。上半年城镇低收入户家庭人均液化气消费量为15.83千克,比上年同期减少2.2%,人均煤炭消费量为9.94千克,比上年同期增长141.8%。
2.有车一族用车费用大增。作为家庭生活质量改善的主要标志——私家车,这几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开始跨进了普通居民的家庭,随着成品油价格的多次上调,有车家庭的燃料支出也大幅增长,尤其是2005年以来,经过连续6次上调,浙江(杭州市)90#汽油从3.39元/升涨至4.57元/升,93#汽油从3.6元/升涨至4.86元/升,97#汽油从3.8元/升涨至5.13元/升,涨幅分别为1.18元/升、1.26元/升和1.33元/升,按每车月均行驶1500公里计算,私家车主平均每月需多支出油费150元左右,但不同车型差异较大。
3.居民旅游热情有所减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修身养性和休闲度假双重功效的旅游逐渐得到青睐,从家庭自助旅游发展到团队旅游,从郊游到省外游,进而发展到出国游,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然而受交通费价格上涨的直接拉动,浙江旅游价格一改往年持续低走的运行态势,2006年上半年止跌回升,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6%,其中交通费含量较高的旅行社收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3%。受此影响,居民外出旅游的热情有所减弱,上半年浙江城镇居民每百人有57.5人次外出旅游,比上年同期减少1.3人次,其中以往旅游热情最高的10%的高收入家庭外出旅游的人数大减,从121人次下降到50人次,降幅达58.7%。
(二)煤、电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煤炭和电力是主要能源种类,近几年在国民经济强劲增长的拉动下,浙江用电增长极快,由此引起的“电荒”现象,影响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1.煤炭需求拉动,价格大幅上扬。自2002年国家取消电煤指导价进入市场化以来,煤炭价格稳步上扬,尤其是2004年和2005年,受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煤炭价格大幅攀升,浙江煤炭(烟煤)出厂价格2005年与2003年比上涨91.8%。
2.发电成本大幅提高,电价上涨。飞速上涨的煤价直接牵动了占中国电力“半壁江山”的火电业的发展,为缓解煤价上涨对电力行业的压力,自2003起年国家先后四次上调了上网电价,浙江居民生活用电价格平均累计上调0.04元/千瓦时,涨幅为7.5%,按城镇居民每月人均用电量为50千瓦时计算,由于电价上涨,浙江城镇居民每月比涨价前多支出2元/人。
3.需求过快增长和电价涨幅滞后加剧“电荒”产生。一方面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需求大幅提高,使供需矛盾严重。另一方面煤价涨幅远大于电价涨幅,使电价的涨幅对于不堪负重的发电厂来说显得“微不足道”,部分企业以成本大幅度攀升为由而拒绝发电,给原本缺电的市场带来了新的危机。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电力供应局面骤然紧张,全国各地开始遭遇大面积“电荒”。这一年,全国有22个省份进行了拉闸限电,电力装机缺口4485万千瓦。
三、能源涨价导致消费观念的转变
1.油价上涨对汽车消费观念的影响。在当今汽车时代,油价的飙升,无论对消费者还是政府,在消费观念和导向上均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燃油支出在消费者的用车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消费者在选择车型时,尤为关注轿车的油耗,更倾向于省油的车型。来自中国汽车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无论是小排量车还是微型车的销售都处于上升趋势,上半年轿车销售排行榜榜首的居然是夏利,10万元以下的小排量汽车销量占了接近一半。一些城市政府对小排量车的政策限制也在节能大环境下开始松动,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将大踏步地跨入普通百姓的家庭。
2.“电荒”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警示。在2005年“电荒”达到顶峰时期,全国有27个省级电网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情况。浙江省表现尤为明显,缺电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在缺电严重的杭州,生产企业“停四开三”;所有广告用电、景观照明、“亮灯工程”一律暂停;对商场、超市、写字楼等限制用电;市区路灯较密集路段,停用一半路灯……缺电把杭州这个国家级旅游城市逼进了尴尬的境地。与此同时,城乡居民还要在高温夏季隔三岔五经受停电带来的“水深火热”的生活。缺电正在演变成一场“公共危机”。引起此次席卷大半个中国电荒的深层次原因很多,但能源紧缺带来的后果警示我们,如何发掘能源、利用能源、节约能源,正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四部分 应对能源涨价对策措施
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影响已日益显现,如何采用切实有效措施,引导全社会走正确的能源消费模式,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能耗,抑制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深化能源价格改革,以价格杠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能源价格改革的必要性。(1)我国能源资源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从1993年开始我国就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家。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而我国作为人口占世界1/5的大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发达国家1/5~1/10。石油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能源稀缺,特别是油气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浙江作为资源小省,约90%的能源要从外地调入和进口,能源资源的严重匮乏足见一斑。
(2)长期以来能源价格偏低助长了粗放型经济发展。一是产值能耗高。我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36美元,而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5.5倍,法国是中国的9倍;韩国是中国的4.3倍;连印度也是中国的2倍(注:这里有汇率、能源结构、气候条件等不可比因素,数据仅作大概比较)。二是产品能耗高。例如我国吨钢可比能耗平均为966公斤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是656公斤标准煤,高出47.3%;我国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为170公斤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为107.5公斤标准煤,高出58.1%。三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偏高。能源价格偏低不仅使能源严重浪费,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设备的改进替代缺乏经济利益的推动,助长了粗放型经济发展。
2.能源价格机制的形成。(1)逐渐完善以市场为主导地位、政府适度调控的价格形成机制。首先是石油价格,建立在政府有效监管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形成成品油价格的机制。其次是电力价格,让发电价格和售电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加大电度电价和基本电价构成的两部制电价实施力度,提供用户更多的电价制度选择权。三是煤炭价格,逐步建立并实施煤炭计价的完全成本,即既考虑现实成本,同时要考虑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环境的成本。四是天然气价格,逐步取消天然气价格双轨制,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和动态调整的机制。
(2)还原资源成本。例如矿业权无偿取得改为有偿取得;强制矿山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加大安全投入,还原安全成本;强制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矿山环境的恢复、生态补偿,还原环境成本;所有能源生产销售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基本收入、基本福利等权益,还原人工成本。
(3)建立完善的能源价格监管体系。建立能源价格监管的法律体系,形成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价格秩序,逐步完善以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配合的、统一协调高效的能源价格监管体系。
二、加快节能、储能工作制度化建设,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对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将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对于企业,全面降低产品能耗、产值能耗将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对于居民,选择消费节能产品,降低使用成本。同时,伴随公民整体素质提高,选择环保产品将是必然选择。对于政府,提倡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宣传和引导全社会节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成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
1.目前节能形势严峻。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从主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上升5.5%,石油石化上升8.7%,钢铁下降1.2%,有色上升0.4%,建材下降4.5%,化工下降5.0%,纺织下降5.5%,电力上升0.8%。总的来看,当前各主要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仍不容乐观,完成今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仍十分艰巨。
2.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这是国家“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惟一一个约束性指标,节能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浙江GDP能耗显示:2005年浙江单位GDP能耗为0.9吨标准煤/万元,低于全国1.22吨水平,居全国第四。浙江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201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5%,平均每年下降3.2%目标。
3.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降低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我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节能潜力的巨大,以能源价格的不断提高,促使企业重视对降低产品能耗开发研制的投入,促使高耗低档产品的逐渐淘汰。对产值能耗过高,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逐渐降低高能耗行业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努力使我国在“十一五”期间产值能耗有明显下降。
4.加快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进程,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我国自1993年开始转为净进口石油以来,去年全年进口石油已高达到1.4亿吨。一个国家每年进口石油达到5000万吨就进入拐点,我国对国际原油市场依赖已构成一个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来自国家发改委信息,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即将实现“零”的突破,中国第一个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镇海基地即将于今年10月份交付使用,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大力推进新能源的研制开发
1.目前国际上新能源开发现状。美国作为能源消费超级大国,面对油价剧烈波动,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中表示,将能源技术研究经费增加22%,逐步加大酒精、煤炭发电、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这表明政府积极推动新能源开发研制已成为一项能源战略重点。
(1)各国生物燃料发展迅猛。生物柴油是可再生的能源,燃烧不会释放二氧化碳。原料可是人们炸过薯条后无法再用的食用油,或从餐馆和食品厂收集来的食用废油。据统计,美国2005年生物柴油产量约2.84亿升,是2004年的3倍,今年有望在2005年基数上翻一番,达5.68亿升,尽管这个总量与目前美国每年消费传统柴油为2270亿升比可谓杯水车薪,但其生物柴油产量增速却是惊人的。乙醇汽油美国已从2001年19个洲、燃料乙醇540万吨发展到2005年41个洲,1000万吨。英国计划利用英格兰东部的甜菜生产生物丁醇,并与传统汽油混合,用作车辆驱动燃料,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泰国黑肥皂树果提炼出100%纯柴油成本。
(2)核能利用是解决能源危机有效选择。当今世界核能开发进入一个新高潮。据国际原子能机构至2002年底公布数据,全球核电机组生产的电力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而立陶宛和法国均达到了80%以上。核能占全世界总能耗约6%。美国今年启动的核能源2010年计划,未来将投资11亿美元建造新的核电站。印度决定在2020年前新建28座核电站。日本规划到2010年核电占日本电力需求40%。韩国计划到2015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全国总装机容量1/3,核电占全国总发电45%。
2.我国新能源开发前景。(1)生物汽油的研发。我国乙醇汽油开发还处在研发的初级阶段,从2001年开始进行以粮食为原料的生产燃料乙醇和乙醇汽油的试点。目前,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量每年有3.1亿吨标准煤,薪柴资源量为1.3亿吨标准煤,加上城市有机垃圾等,资源总量可达6.5亿吨标准煤以上。浙江生物柴油树——麻风树,作为全国推广生物柴油的4个试点省份已开始试种,为生物液体燃料在今后15年我国生物质能重点发展打开新的领域。
(2)核能利用。从我国近期目标看,到2020年我国核电投产装机容量实现4000万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约4%,核发电量占全国电量6%。未来15年,我国将新建约30台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核能也正成为我国能源优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3)继续加大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一是水能的开发利用。目前我国水能的年发电量居世界首位,但水能的利用率仅10%,低于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平均利用率11.5%。二是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在三分之二的国土上,年辐射量超过60万焦耳/平方厘米,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三是风能资源开发。风能资源量约为16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亿千瓦,风力发电装机容量22.36万千瓦,我国开发利用风能还有很长路要走。